内容页搜索

一、桑树品种

桑树原是自然生长的古老树种。数千年来,经过蚕农筛选,太湖地区培育出一些湖桑良种。湖桑的特点是枝条粗长,叶形大,叶肉厚,叶质柔,硬化迟,产量高。明代吴县人黄省曾在《蚕经》中提及吴江、吴县一带所栽桑的品种有柿叶桑(白皮、节疏、芽大、叶大而厚)、鸡脚桑(叶薄)、青桑(无椹而叶甚厚)、紫藤桑(树高大、早熟),此外还有望海桑、白桑等品种。

清乾隆十一年(1746)《震泽县志》载:“邑多栽桑以畜蚕,故西南二境之农家颇善治桑,桑凡一二十种……。”

民国年间,吴江县相继从浙江海宁、桐乡等地引进湖桑32号(荷叶白)、湖桑35号(桐乡青)、红皮湖桑、牛舌头桑、火桑等新品种。民国24年(1935)春,江苏省建设厅发放吴江县湖桑苗2万株,改良鼠返苗1600株。民国34年,全县桑树品种大部分为湖桑,火桑不足百分之一。

1958年,吴江县苗圃建立优质桑品种湖桑32号母本桑园,在全县推广此品种。湖桑32号,亦名尖头荷叶白、黄皮湖桑,树形展开,枝条粗长而弯曲,皮色黄褐,叶色淡绿,叶片大;发芽迟、发条强,长势旺、硬化迟,条数多、条子长,产叶量高,叶质较优,耐肥、耐寒,适应性强,为丰产型品种。该品种抗桑细菌性黑枯病、桑褐斑病、桑萎缩型萎缩病能力较强,抗桑黄化型萎缩病能力弱。

1962年,吴江县引进一之濑、剑持等裂叶品种,后因其产叶量低、叶质偏硬而被淘汰。

1972年,吴江县从镇江引进湖桑7号、湖桑197、湖桑199等,这些品种在沿太湖农村栽种较多。1978年,吴江县从镇江引进新品种育2号,因其产叶量不高,推广面不大。

20世纪80年代,吴江县内仍以湖桑32号为主要品种,另外还有桐乡青、湖桑197等。

1999年,震泽镇蚕桑站承担《优质桑树新品种的适应性研究及桑树草本化栽培新模式建立》技术课题,从苏州蚕桑专科学校、浙江省海宁等地,引进蚕专四号、大中华、农桑12号等3个品种,在金星村第五组栽植,面积依次为3亩、30亩、200亩。

2000年,吴江市引进塘10×伦109新品种,尝试草本化栽培。200127日上午,庙港镇多服公司向行义港、开弦弓、曙光3个试点村免费发放浙江省农科院研制成功的农桑14号、农桑12号和农桑711新品种。3月,震泽镇双阳村第五组从浙江海宁引进农桑14号、盛东1号、9003、育711、塘10×伦1095个品种,栽植面积依次为700亩、200亩、1亩、1亩、6亩。是年,吴江县为发展高效蚕业探索新途径,启动“果、蚕”兼业生产,同里镇肖甸湖森林公园和九里湖村第二组引进果桑大十,后推广至松陵、平望两镇。2003年起,新栽桑以农桑12号、农桑14号和盛东1号为主。2008年,通过基地示范,全市春季引进农桑14号桑苗87万株。至2012年,全市桑园品种结构为以湖桑32号为主,农桑12号、农桑14号和盛东1号为辅,还有果桑大十和少量草本杂交桑。农桑12号为早生中熟品种,树形直立,树冠紧凑,发条数多,枝条长而直,叶片大而厚,抗桑黄化型萎缩病和红蜘蛛、桑蓟马等能力强,耐寒性弱。农桑14号亦为早生中熟品种,树形直立,枝条粗而长,无侧枝,副芽大而多,皮色灰褐,抗桑黄化型萎缩病和桑细菌性黑枯病能力较强,桑蓟马、红蜘蛛、桑粉虱等刺吸式害虫危害程度小,耐寒性较弱。果桑大十为早生早熟品种,适应性强,长势旺,树形稍开展,枝条细长而直,发条数多,皮青灰或淡褐色,节间直,叶面光滑微皱,光泽弱,桑椹一般在4月底至5月初开摘,大无籽,呈紫黑色,叶肉厚薄中等,味甜、品质佳;易感桑椹菌核病、桑细菌性黑枯病,易受微型虫害,耐寒性较弱。

二、桑苗培育

吴江地区历来有外购桑苗的习惯。新中国成立前,吴江地区只有少数蚕农自育桑苗,大量的实生苗主要靠外购。吴江县蚕农自育桑苗方法有播种、扦插、压条、嫁接等方法。新中国成立后,吴江县为加快蚕桑生产的发展,大力开展育苗。1952年,吴江县人民政府按照“自采、自育、自栽”的方针,发动农民订立《育苗爱国公约》,采集桑椹,自建苗圃。是年,除蚕农自育桑苗外,县内出现群众联合育苗。1954年后,庙港、七都、震泽等老蚕区的群众自建苗圃纷纷而起,广泛采集桑椹,繁育实生苗,在公社的统一培训下,进行桑苗嫁接、压条,做到桑苗自给。1958年,吴江县遵照江苏省人民政府提出的“以种苗为中心,一手抓发展,一手抓丰产”的育苗方针,成立国营吴江县苗圃。1959年建立人民公社后,全县形成县、公社、大队三级育苗网络。“社社育苗、队队育苗”,这在江苏省是比较突出的。20世纪60年代起,吴江县培育的桑苗除自给自足外,还支援兄弟县(市)和出口国外。1970年起,因桑苗滞销,县内育苗规模缩小,公社、大队育苗基地按自我需要确定育苗数量。1988年春,吴江县要求各乡镇继续贯彻“自采、自育、自栽”的方针,恢复传统的育苗生产,把建立育苗基地列入干部考核内容,并给予经济扶持,每亩减免粮食征购任务350公斤,县多种经营管理局组织桑籽供应。1992年后,蚕农因育苗费工费时而专注养蚕,所需桑苗大多由外购解决。1995年起,随着蚕区微粒子病的暴发和蚕茧价格下滑,健全的育苗体制受到冲击,吴江境内自我育苗基本停止,生产所需桑苗沿袭外购旧法,以满足部分桑园补缺、老桑改造和适度调整所需。

(一)采种

宋代,吴江地区采集桑种就已应用株选、椹选和粒选的技术。南宋《陈旉农书》中,提出采种须“择美桑种椹,每枚剪去两头,两头者不用,为其子差细,以种即成鸡桑、花桑,故去之。唯取中间一截,以其子坚栗特大,以种即其干强实,其叶肥厚,故存之” 。意思是从选择的良种桑树上采取桑椹,选取成熟的,每枚剪去两头,取其中间一段,择取其中坚实的种子,用于播种育苗。

1956520日至65日,吴江县按照江苏省布置的采桑籽3880公斤任务,将任务分配给盛泽、严墓、震泽3个区,按10亩桑地采籽0.5公斤的比例下拨任务,所采桑籽由县供销系统收购,共收购16598.69公斤。1957515日至615日,吴江县发动蚕农采集桑椹,在淘洗桑椹阶段创造防止桑椹发热(酵)的方法,即将桑椹倒入缸中,再存放冷水,比例是6份桑椹4份水,当天来不及淘洗的桑籽,可放到下一天淘洗,据有经验的老农讲用这方法23天不会发热(酵),但需换水。在这次采集活动中,全县共收购桑籽14.96吨,其中甲级籽占50%,乙级籽36.1%,丙级籽8.9%,丁级籽5%。同时,为防止陈籽混入当年采集的新籽中,采用有价收购陈籽,共收购陈籽195.65公斤。

20世纪60年代末期起,主要选用境内成熟较早的湖桑籽育苗。自采桑籽不能立即夏播时,便贮藏至翌年春播时使用;为保证种子质量,应在避光、阴凉、干燥处,搁空保存。这种采种形式一直沿用至90年代初期。

(二)播种

古代,吴江地区蚕农繁殖桑苗以播种为主,称为“种椹”,为桑苗有性繁殖方法。

播种时期有春播和夏播。在谷雨前后,利用上年贮藏的桑籽播种,称为“春播”;农历5月下旬至6月上旬桑椹成熟时,用新鲜成熟桑椹或将其淘洗出的桑籽立即播种,称之为“夏播”。播种形式有散播和条播。播种后有遮阴和不遮阴的两种管理方法。育苗床要“锄而又粪,粪必复锄三四转”,苗床宽度一般为1米,即两人面对面蹲在两边畦沟内进行间苗、除草,可以够得着,不须踏上畦面。播种桑籽育成的桑苗为实生苗,其中大的可供定植的,叫草桑,也叫毛桑;中等大小的用来嫁接的,叫砧木,也称蒲头;小的用来作移植的叫广秧。

宋、元代,吴江县曾采用绳播法,这是夏播的一种方法。即用“新鲜成熟的桑椹在粪水浸泡三五天的粗松草绳上搓抹,使椹中桑籽黏附在草绳的缝隙中;草绳的长度与苗床宽度相仿;将粘附有桑籽的草绳,每隔1518厘米的距离排放在苗床播种沟内,沟深不过寸许,然后用细土将沟盖没”。此法有草绳作基肥,出苗后长势好,便于管理。

1952年春,吴江县除自建苗圃外,尚有群众合营苗圃共179.59亩,其中大庙区有62个,土地面积52.68亩,参加户数4899户;震泽区有63个,土地面积36.95亩,参加户数2960户;严墓区有24个,土地面积34.36亩,参加户数3164户;平望区有27个,土地面积18.88亩,参加户数1149户;坛丘区有21个,土地面积20.92亩,参加户数1191户;盛泽区有14个,土地面积9.3亩,参加户数540户;城厢区有4个,土地面积6.5亩,参加户数207户。是年,以撒播形式进行夏播,所产苗适宜于火焙接。1958年秋,江苏省人民委员会制定奖励育苗的经济政策,规定国营和集体的育苗地免缴农业税,每出圃1万株嫁接桑苗补贴育苗费30元,每出圃1万株砧木桑苗补贴育苗费20元,预付补贴费50%,年底出圃验收后全部兑现,并按育苗面积供应育苗专用化肥。是年,全县播种桑苗2313.97亩。1959年,吴江县苗圃夏播桑苗416亩,平均亩产2.5万株,出圃率82%;全县有公社苗圃6个,大队苗圃138个,全县产苗1543.7万株。20世纪50年代,吴江县为推广“袋接法”嫁接桑苗,播种大多采用散播的方法,散播用籽量较多,苗距繁密,管理不方便,苗木总体较小,质量参差不齐,但产苗量大。散播生产的大号实生苗移植后可作为“火焙接”的砧木苗,小号实生苗移植后可培养为“普通接”的砧木苗。如为“广秧接”方法嫁接桑苗的大多采用散播方式育苗。

1960年,全县夏播桑苗806.75亩,其中县苗圃90亩,公社300.5亩,生产队416.25亩。县苗圃同上年一样采用“基本工资加奖励”的办法,以生产组为单位实行定额包工。通过县、公社、大队三级苗圃育苗,全县桑苗做到自给,由缺苗县变为余苗县。1963年,经县发动,有80%的生产队自办苗圃,自育桑苗,共夏播3200亩。1964年,吴江县要求各地大力培育桑苗,自力更生解决苗源,有计划培育实生苗保证砧木出圃率,做到穗条自给,培养嫁接技术力量。是年,夏播改为春播,全县播种实生苗4935亩。19641966年,全县共生产湖桑苗4260.63万株。1967年,八都公社把夏播数量放在自需基础上,共播实生苗80亩。20世纪60年代,吴江县播种方式由散播为主转为以条播为主,条播的苗圃管理方便,通风透光,容易出大苗,而且省种子、省用工。

1970年,吴江县桑苗圃年产湖桑苗200余万株。是年起,吴江县以培养大号实生苗为主,条播为主要播种形式。1977年,吴江县桑苗圃春夏共播种桑苗261.8亩;盛泽五七农场春夏共播种桑苗120亩。1978921日、118日,同里公社林桑场、菀坪公社林桑场先后成立。

19791980年,为早出苗、快出苗,吴江县桑苗圃试验成功“先育秧,后移栽”的“育秧移栽育苗法”,进一步提高砧木苗的出圃率。这种春播培育砧木苗方法的操作步骤为:先做好播种育苗的温床,在早春3月底4月初,先集中在温床内播种育成桑秧,待桑秧长出34片真叶,苗茎转为青绿色时,选择无大风阴天,将桑秧带土铲起,适时移栽到大田中,按培育砧木苗的要求进行管理,一般在5月中旬移栽结束。该法的优点为比传统春播育苗法播种期能提早20天左右,不与农忙冲突;发芽快,桑苗生长期要长1个月左右;管理方便,省种子、省工、省地;桑苗保存率和出圃率高。1984年,全县播种桑苗503.15亩,出圃湖桑苗1066.9万株。1988年,全县播种桑苗702.3亩,其中稻田播种548.2亩,县苗圃57亩。1989年,全县恢复育苗基地500亩,全年出圃湖桑苗300多万株。

1991年,全县共落实育苗基地484亩,其中集体苗圃266亩,个人育苗地218亩;共播种319.2亩,其中春播33亩,夏播286.2亩。1992年,全市共夏播66.5亩。

(三)扦插  压条  嫁接

扦插、压条和嫁接是桑苗无性繁殖的方法。

宋代,吴江境内蚕农无性繁殖桑苗的方法有扦插、压条两种,此两法能保持母本的优良性状。扦插是用春桑新梢插入土中,又名绿枝扦插,一旦存活,能当年成苗。但此法受很多因素影响,难度较高。在没有嫁接桑苗买卖前,压条一般用于桑园的补缺更新或加密桑园,方法为把近地面的枝条,在不脱离母株的情况下,将其压埋于土中,露出枝梢,待长出根后与母株脱离,便成一棵新植株。压条时节有春压和夏压,有“伞形”“丁字形”“水平伏条”等方式。南宋《陈旉农书》对春压有“即于春初相视其低近根本处条,以竹木钩钩钉地中,上以肥润土培之”的记载。压条育苗技术简单,时间短,当年成苗,成本低,但由于受母树的影响,根系不如扦插苗、嫁接苗发达,甚至有的压条后当年不能生根,苗木繁殖系数低,一般不作大量繁殖苗木的方法,吴江蚕区也未有过大规模的实践,只有零星记载。

元代起,吴江县桑苗无性繁殖一直以嫁接法为主,类似果树嫁接方法。按使用穗条部位不同和处理方法不同,主要有芽接、枝接、根接和靠接等。以野生桑苗为砧木,以优良桑树枝条做接穗。这种方法不单是用于培苗,更是用于桑树品种的改良。嫁接法的优点是既能保持良种桑的优良性状,又能借助野桑发达的根系,增强植枝的生长力,成活后一两年即可移栽。

明末清初理学家张履祥《补农书》对夏天压条有这样的记述:“采叶之时,即留所欲压之条,使近于地,俟叶头赂上,而新条长,即埋入土中”;对压条的培育管理有这样的记述:“冬天挑稻田泥一次”,压条后“黄梅浇清水粪一次,若以羊垃圾铺上更好,六月浇一次,八月浇一次,可以断其母而新根自长,每地一分,可得桑秧数百株”。清乾隆《震泽县志》对嫁接法的记载:“……去地二三尺以刀剔起其皮,取大种桑之枝,如著粗者则如马耳,插入皮中,乃即包以桑皮,粪土涂之毋令泄气,滋液既贯,则其叶尤大而厚且止,一二年而盛……”。

1952年起,吴江县推行“火焙接”“广秧接”嫁接法,以火焙接为主。1953年,全县火焙嫁接888826株,成活率仅21%1954年,全县农村合作社苗圃嫁接桑苗99587株,成活率77.9%1957年,全县嫁接桑苗271204株,一般存活80%左右,最好的存活90%以上。1958年,吴江县农林局蚕桑组下发《桑树埋(压)条育苗八大技术操作规程》,内容有深沟碎土、选条护芽、鲜桑快埋、低畦匀埋、适时灌排、看苗施肥、除草培土、防止虫害等。

1964年春,全县共嫁接桑苗1407.62万株,其中袋接1051万株(县苗圃375万株,集体苗圃150万株,1284个生产队526万株),根接336.5万株(集体苗圃60万株,1374个生产队276.5万株),蒲泥接20.12万株(351个生产队);共压条19万株(183个生产队)。19631966年,全县共嫁接桑苗5547.8万株。1967年春,青云公社嫁接桑苗350万株,比1966年增加110万株;铜罗公社嫁接桑苗400万株,成活率80%;八都公社桑苗嫁接成活率由1966年的30%提高到75%以上,生产嫁接苗320万株;桃源公社嫁接桑苗339万株,成活率80%以上;震泽公社嫁接桑苗480万株,成活率75%以上;横扇公社嫁接桑苗171.34万株,成活率80%

1970年,全县推广“倒袋接”“撕皮装根接”等“一苗多用”的嫁接法。1977年,全县嫁接湖桑3880万株,成活率50%,其中吴江县苗圃嫁接湖桑390万株,成活率64.3%;盛泽五七农场嫁接171万株。19701978年,苏州专(地)区年均出产2000万株成品苗,其中吴江县占85%以上,吴江县为全省最大的桑苗产地。

1983年,梅堰乡苗圃采用苏州蚕桑专科学校研究的“湖桑绿枝土钵扦插育苗法”,试点扦插育苗5000株。“湖桑绿枝土钵扦插”是以春蚕五龄期桑树新梢为插穗,扦插在预先用制钵器制好的土钵插孔内,生根成活后再移至大田苗地,能当年成苗的一种育苗新技术,具有育苗周期短、成本低、土地利用率高和苗木素质高、长势强劲等优点。1984年,全县嫁接桑苗1414.5万株。1985年,吴江县桑苗圃、庙港乡开展湖桑硬枝扦插育苗试验。1988年初,吴江县组织12个乡(每乡1人)到浒关蚕桑专科学校学习绿枝扦插快速育苗新技术,并组织15个重点乡镇的副主任、当家技术员到吴县胥口乡参观学习绿枝扦插,县主管部门供应平价农用薄膜20吨,推动绿枝扦插的推广工作;全县春季共扦插绿枝73.5万株,成活率在60%以上。其中横扇乡在北京林业科学院的支持下,采用全日照喷雾绿枝扦插36万株,成活率75%1989年,全县有116个生产大队的313个生产队724户农户共嫁接桑苗167.17亩,319.38万株;有983户农户绿枝扦插84.2亩,243.6万株。

1990年,有10个乡镇共扦插绿枝400余万株。1991年,全县共扦插绿枝624.25万株,由于洪涝灾害,成活355.75万株;吴江县桑苗圃嫁接、扦插育苗90万株。1992年,全市共扦插绿枝134.4亩,270.4万株,硬枝扦插2.1万亩,3.34万株。

三、桑苗(籽)外购配发与输出

(一)外购配发

清代后期起,吴江县蚕农专注桑园管理和家蚕饲养,一般不再自育桑苗,桑苗由桑叶行自浙江桐乡、海宁等地贩来,价甚低廉。民国时期,吴江县政府对购桑苗给以价格补贴,或直接配发桑苗,以鼓励蚕农多栽桑。如:民国24年(1935)春,吴江县政府无偿配发湖桑苗30000株,其中第一区3000株,第三区3000株,第五区12000株,第七区9000株,第八区3000株;民国2425年,江苏省建设厅向吴江县无偿赠送湖桑苗5万株;民国363月,吴江县政府配发县农会实生桑苗25担余,再由县农会下发到乡农会。新中国成立前,吴江县每年从浙江海宁、桐乡等地购买桑苗百余万株。

1955年,大庙、严墓、震泽、平望、盛坛、城厢区由农业生产合作社代购桑苗99.63万株,农民自购40万株。1957年,吴江县分配城厢、盛泽、严墓、震泽4区桑苗725万株;全县蚕农向浙江省购买嫁接苗678860株。20世纪50年代后期,江苏省农林厅针对省内桑椹成熟时间在5月底6月初,采收后当年播种时,适值夏季高温,又是夏收夏种农忙季节,往往不能及时播种,播种后如遇高温干旱,出苗立苗困难的情况,始从广东引进桑籽播种,分发到各育种单位播种,以加快培育嫁接苗的步伐。

20世纪60年代末期,停止采用广东桑籽育苗。

(二)输出

1959年,吴江县苗圃支援兄弟县桑苗900万株。

1964年冬至1965年春,坛丘公社坛丘大队承担江苏省蚕桑局分派给镇江市象山园艺场的300万株砧木苗的任务,因围度不合格而造成7100余元的损失。19641966年,吴江县每年生产的桑苗除满足县内需求外,还支援山东、安徽、陕西、河北、河南省和上海郊县等地,并出口到阿富汗等国,每年外调湖桑苗600万株左右。

1970年,吴江县桑苗圃外调湖桑苗200余万株。19752月,吴江县桑苗圃援助罗马尼亚湖桑32号嫁接苗45000株,湖桑199号嫁接苗5000株,苗木规格基围度5厘米±0.5厘米。3月,吴江县桑苗圃援助罗马尼亚湖桑籽90公斤。

四、桑苗检疫和分级

(一)桑苗检疫

民国10年(1921),江苏省昆虫局成立,明确规定在购进桑苗时一定要对桑树的桑萎缩病(黄化型、萎缩型、花叶型)和桑蟥进行严格的检疫。但是,由于检疫体系不健全,难以执行检疫制度,以致桑病蔓延。

新中国成立后,江苏省颁布苗木检疫制度,桑树的检疫对象逐步扩大到桑萎缩病、桑紫纹羽病、桑根结线虫病、桑疫病和桑白蚧、桑蟥卵块等。20世纪60年代初期,苏州专区对从浙江引进的桑苗要求对桑蟥、桑萎缩病、桑紫纹羽病、桑介壳虫和桑细菌黑枯病实行强制性检疫。但由于个别地方蚕农自行放松要求,以致吴江县蚕区桑树深受桑黄化型萎缩病和桑蟥的危害。

1959年起,吴江县苗圃承担桑苗援外任务,严格执行桑苗检疫制度,确保输出桑苗无病,被誉为“无病桑苗基地”。

(二)桑苗分级标准和价格

新中国成立前后,江苏省没有统一的桑苗分级标准和分级价格。吴江县购进的桑苗都是来源于浙江省,桑苗的价格是以浙江省的桑苗分级、定价标准为基础,适当考虑蚕茧价格因素来确定。1957年前,甲级桑苗每株价格不超过0.05元,丁级苗每株价格不超过0.018元。

1958年,江苏省制定统一的桑苗分级标准和分级价格(表12)。1959年起,吴江县购进桑苗,吴江县苗圃输出桑苗均严格执行该标准。在执行江苏省桑苗分级标准过程中,吴江县苗圃赢得较好的声誉,江苏省农林厅将吴江县苗圃作为对外经济贸易部和农业部援外桑苗直供基地之一。

 

12               19581978年江苏省桑苗分级标准和价格

种类

等级

高度(厘米)

茎基围度(厘米)

每株价格(元)

实生苗

251

2.51

0.1

201250

2.12.5

0.05

150200

1.52.0

0.02

砧木

66.6133.3

2.73.3

0.01

广秧

茎基围度在2.7厘米以下的广秧苗,按苗重计价、每50公斤1530元,根据苗木根系洗土情况定价

湖桑苗

100

6.67.3

0.07

8399

5.76.5

0.06

66.682.9

4.65.6

0.05

49.966

3.34.5

0.04

等外

茎基围度在3.3厘米以下的为等外苗,可以按质论价,自行议定

主根长度≥20厘米,茎基围度在7.3厘米以上的不定价,供自栽用,如需出售,也作特级苗认价,不得提价

 

1979年,由于蚕茧收购价格调整,蚕用物资价格上升,江苏省农林厅在桑木等级规格不变的情况下,对每株等级苗提价0.020.03元。1981年后,江苏省不再统一桑苗价格,由市场调节。

1985年,苏州市为便于桑树管理,促进树型养成、长势平衡,实现投产增产,对自育自栽的桑苗制定统一的分级标准:特级苗茎基围度≥6.7厘米,甲级苗茎基围度5.76.6厘米,乙级苗茎基围度4.75.6厘米,丙级苗茎基围度3.34.6厘米,丁级苗茎基围度2.33.2厘米,等外苗茎基围度≤2.2厘米,砧木茎基围度2.6厘米。

五、吴江市桑苗圃

1951年春,吴江县农场成立,地址在八坼镇西谓字圩,有耕地285亩。195810月,县农场与位于小庞山的县苗圃合并,定名吴江县苗圃,为国营性质,仍在谓字圩,主要任务是培育桑苗,共有职工70余人,土地2700亩。

1960年,吴江县苗圃有土地1118.412亩,其中可耕土地897.828亩,苗圃内种植桑苗558.626亩(湖桑广接288.637亩,实生苗161.3亩,扦插野桑108.689亩),林果苗71.35亩,茶树苗40.67亩;有园林153.8亩(桑园40亩,桃园91亩,白杨林22.8亩),其余种植蔬菜、杂粮、玫瑰等作物。1964年下半年,吴江县苗圃更名为吴江县桑苗圃,为国营性质。19657月,公私合营吴江县蚕种场并入吴江县桑苗圃。1967年秋县恢复蚕种场建制后,吴江县蚕种场与吴江县桑苗圃分开。当时,桑苗圃除培育桑苗外,还经营桑蚕,饲育猪、羊和种植稻、麦、蔬菜。

1974年,以桑苗圃养猪队为基础,成立吴江县第一种畜场,仍由桑苗圃统一管理。197910月,吴江县第一种畜场与吴江县桑苗圃分开。

1981年起,吴江县桑苗圃除培育桑苗外,还陆续开办花木公司、林特产服务公司、太湖工业公司、太湖丝针织服装厂等。19591985年,吴江县桑苗圃共为国内外提供优质桑苗5500余万株,为江苏省主要产苗基地之一,也是专供出口的优质桑苗生产基地。1985年底,吴江县桑苗圃共有职工438人,其中专业技术人员3人;土地总面积887.5亩,其中耕地620亩,除培育桑苗外,还有果园10.5亩,养殖水面18.3亩,共有固定资产73.2万元。1986年,吴江县桑苗圃育桑苗250万株。

1991年,吴江县桑苗圃育桑苗90余万株。19925月吴江撤县设市后,吴江县桑苗圃更名为吴江市桑苗圃。是年,吴江市桑苗圃育桑苗50余万株。1994年,吴江市桑苗圃育桑苗45万株。1995年后,因桑苗无市场需求,吴江市桑苗圃终止桑苗生产。


 

>